close

 

01從落地到生根

02漢人移墾社會的形成

 

取水灌溉

漢人開墾土地時,會選擇水源充足的地區, 如果溪水水位較農田地勢低,就必須透過人力以 水車引水灌溉;居住在台地或水源較為匱乏的地 區,則利用當地的地形與土壤特性,挖掘埤毗塘 以調節水量;此外,降雨滲入土壤及岩石縫隙形 成的地下水,也是重要的水資源。人們透過鑿井 或湧泉,以滿足產業及生活所需。

    為了擴大稻米生產範圍,人們開始集資興建水圳。臺灣現有的農田水利設施,大多是清帝國時期由民間自行興建。只是工程浩大且艱辛,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資金。其中,施世榜歷經十年開鑿八堡圳,引用濁水溪溪水,是當時灌溉面積最大的水圳,使得彰化平原成為臺灣中部重要的米倉。

八堡圳與施世榜

1.施世榜在探索中部地區時發現,若能確保穩定的水源灌溉,不僅能提高稻米的產量,還能提升土地的價值。因此決定投資開發水圳。

2.剛開始嘗試將濁水溪的水引入圳道用來灌溉,卻頻頻失敗......。

3.直到一位不知名的「林先生」,教導人們利用 木條或竹子綁成「石笱狗」,再將裝滿石塊的 笱放入溪中,提高溪水的水位,這才成功將溪 水引入八堡圳。

4.從此旱地變良田,農民收入大增,後來的人為了感念這些人,於是建了「林先生廟」以紀念這些功臣。

 

開墾過程的衝突

    隨著人口逐漸增加,為了爭奪有限的土地與水資源,加上語言與信仰的差異,不同族群間時常發生衝突,甚至引發大規模族群「械鬥」。

此外,漢人開墾時,常因侵占原住民族土地, 引發族群間的紛爭。清帝國為了避免衝突加劇, 雖然限制漢人的生活區域,嚴禁漢人越界開墾, 然而不同族群仍然為了爭奪生活資源而發生競爭、 衝突與合作,影響彼此的生存空間。

    當漢人的開墾活動不斷擴大,有些官員無法有效的維持社會秩序,甚至管理方式不當,就容易引起民眾對官府的不滿,導致集體反抗官府的「民變」頻傳,其中較具規模的有朱一貴事件、林爽文事件及戴潮春事件等。在這些事件中,民眾對當時的官府採取反抗行動,表達他們的不滿和抗議,也對當時的社會造成衝擊和影響。

第一個反抗軍領袖― 朱一貴

1.朱一貴原本在羅漢門(今高雄 內門)以養鴨為 生。當地由於地形崎嶇,又為漢番交界處,族群複雜,許多反抗官府的人員藏匿其中。

2.後來因官員貪汙及管理不當,因此決定起義反抗,隨後號召民眾攻破臺灣府城,自立為「中興王」,影響範圍甚至遍及全臺。

3.但不久後,內部因為「閩」、「粵」兩族群衝突而分裂,最終大敗於清軍,反抗也宣告失敗。

 

善用水資源

  西元 1895 年日本政府為了有效保存水資源,開始在部分河川上游興建 水庫,以調節水量,供應生活、農業、工業用水。但是興建水庫不僅會衝擊 當地居民生活,也影響自然生態,近年來受到相當大的阻力。

  臺灣西部受到山地陡峭與降雨季節分布不均等自然條件限制,無法穩定 供水,使得生活、農業及工業用水之間必須相互調節。而部分超抽地下水的 地區,密集而大量抽取地下水,遠超過天然補注量,使得地下水位快速下降, 甚至造成海水入侵及地層下陷。如何因應水資源匱乏,已成為全民的重要課 題。

1.水庫除了可以在暴雨來襲時防止河水暴漲, 也能在乾旱季節調節水量。

2.透過網路可以了解水庫的即時水情,關心 所處區域的水庫儲水量。

3.萬大水庫(又稱霧社水庫)泥沙淤積嚴重,導致蓄水量降低。

5.農業用水在灌溉的同時,也大量補 注地下水,涵養水源。

6.設置海水淡化廠可減輕水資源不足的壓力。

7 許多建築設施會收集雨水再利用。

 

0340101家鄉的交通01陸運是非第一關 (20題)

0340101家鄉的交通01陸運是非第二關 (18題)

 

0350101臺灣我來了01鳥瞰台灣選擇第一關 (20題)

0350101臺灣我來了01鳥瞰台灣選擇第二關 ( 6題)

 

0350201從落地到生根02漢人移墾社會的形成查成績

0350201從落地到生根02漢人移墾社會的形成回五下南一社會

0350201從落地到生根02漢人移墾社會的形成回社會目錄

0350201從落地到生根02漢人移墾社會的形成 回五年級資料列表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旭子 的頭像
旭子

數位閱讀與測驗

旭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