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從落地到生根
03清帝國時期的臺灣社會
港市的興起
清帝國時期的臺灣,南北陸上交通因為受到 河川的阻隔,往來較不方便。當時主要透過船隻, 藉由海岸及河流將貨物運送到各地,因此出現許 多港口城市,其中以府城(約今臺南市 中西區)、 鹿港(今彰化縣 鹿港鎮)、艋舺(今臺北市 萬華 區)最為繁榮,有「一府、二鹿、三艋舺」的稱號。
蓬勃的商業活動使這些港口城市開始出現由商人組成,類似現代同業公會或進口商的「郊」。
「郊」除了維持貿易秩序,訂定商品價格以避免市場壟斷外,郊商成員也參與地方各種公共事務,如主持祭祀、排解糾紛、推動公益事業等,成為安定社會的力量。
1.隨著臺北盆地陸續開發,淡 水河成為運輸要道,艋舺也 逐漸發展成為臺北盆地的商 業中心。
2.鹿港是清帝國時期臺灣中部 的交通與物資轉運中心,也 是離中國最近的官方港口, 行郊林立,商業繁榮。
3.臺灣府位於今臺南市, 其中安平港是清帝國最 早指定外界來臺的官方 港口,所有往來船隻皆 須由安平港進出。
文教發展
隨著聚落與家族的形成,文教事業也逐漸興起。除了從親友學得生活技能外,還有民間自行辦理的私塾進行啟蒙教育,內容大多為識字及學習待人處事的道理;而地方或官民合辦的書院,則以教授儒家經典為主,以協助學生參加科舉考試為目的,為臺灣培育優秀人才。
1.清帝國時期參加科舉 考試的「卷票」,進考場後可以憑票領取考卷。
2.臺中市 大肚區 磺溪書院,是由當地居民興建於清帝國時期, 招收現今之大肚、龍井、烏日三區子弟,實行啟蒙教育。
平埔族群的漢化
由於來臺 漢人持續增加,逐漸主導臺灣的政 治與經濟活動,使得漢人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 逐漸成為臺灣社會的主流。再加上清帝國鼓勵原 住民族讀漢文、使用漢姓的政策,造成原住民族 語言文化快速流失。
居住在西部平原的原住民族,因與漢人接觸頻繁,風俗文化受到相當大的影響,被稱為平埔族群;而位於官方設立界線外的原住民族,因較少與漢人接觸,相對漢化較少,仍保有傳統的文化與習俗。
1.平埔族群大致為母系社會。青年 男女自由交往。結婚當日,新娘 穿 服、戴羽冠,沿途敲鑼打鼓, 浩浩蕩蕩的迎娶新郎。
2.清帝國在平埔族群部落設立「社學」。從圖中可以發現漢文化對於平埔族群的影響,例如:穿鞋 讀書,以及受教育者皆為男童, 與平埔族群重視女性的傳統截然不同。
漢人的傳統建築
清帝國時期的家族大多共同生活,除了就地取材建造傳統建築外,富裕人家甚至從中國進口建材或招攬工匠建造庭園,藉此凸顯家族的社會地位。
由於渡海的艱辛以及瘟疫與自然災害的威脅,民間信仰成為先民的心靈寄託。從民宅的神像到裝飾繁複的寺廟、宗祠,至今保留許多精心設計的雕塑與彩繪等藝術作品。
1.位於新北市板橋區的林家花園。
2.臺北市大龍峒保安宮的牆壁上,繪製了「花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
3.清帝國時期,客籍人士入墾新埔。其中 劉家祠素來有「匾額多、燕尾多、功名多」三多的美譽。
漢人的傳統音樂與戲劇
除了發源於宜蘭的歌仔戲外,部分中國地方戲曲隨著漢人移民傳入臺灣,經過長期的演變,逐漸發展成布袋戲、客家戲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臺灣傳統音樂及戲劇。
這些音樂與戲劇常見於廟會酬神、繞境的表演節目,是當時民眾的重要娛樂。現今融合當代藝術及現代科技,以嶄新風貌,持續展演在日常生活及國內外表演藝術舞臺上。
清帝國時期,客家戲由來自中國的 客家移民傳播來臺,主要以客語表演, 以客家文化為背景,融合了歌唱、對白、 動作、舞蹈等元素,透過戲劇表現,展現出客家人的生活風情、價值觀念等, 其中以風格活潑的客家三腳採茶戲及後 來融合其他劇種發展出的客家大戲最有 代表性,常可見於廟會等節慶活動中。
1.現今客家大戲亦結合聲光科技及精緻的服飾,展演於舞臺上。圖為榮興客家採茶劇團演出的蘭芳傳。
2.「小西園掌中劇團」以泉州木偶為主, 北管音樂為後場伴奏,念白唱腔,古典優雅。
3.「明華園戲劇總團」運用現代聲光科技, 在精緻的排場中,傳承傳統野臺戲的效果。
是非第一關 (20題)
是非第二關 (20題)
是非第三關 (13題)
選擇第一關 (20題)
選擇第二關 (19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