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看見福爾摩沙
02大航海時期來臺的人們
最早來到臺灣的外來勢力
早期的臺灣因為尚未發展較高經濟價值的物產,因此外來人士大多在此從事短期的漁業活動,以及與原住民族交易物資,較少長期居住。但這對於在臺灣海峽活動的海盜、海商而言,反而成為躲避中國追緝氣的短暫庇必護場所。
直到十七世紀時,鄭芝龍等海上商人,除了經營海上貿易外,也開始招募漢人來臺開墾,建立聚落,但始終沒有正式治理臺灣。
大航海時期下的臺灣
十五世紀開始,歐洲人為了尋找香料、絲綢、瓷器與銀等物品,不斷的探險與嘗試,發現從歐洲到亞洲的新航路,開啟了大航海時期。歐洲各國為了與中國和日本貿易,分別占領不同的據點,因此注意到位於東亞貿易航線上的臺灣,在十七世紀時陸續登陸上岸。
躍上國際舞臺的「福爾摩沙」
十六世紀時,相傳葡萄牙人航行經過臺灣海峽,望見臺灣島的美麗自然風光,不由得發出「福爾摩沙」(Ilha Formosa,意思為美麗之島)的感嘆。
後來歐洲各國的地圖,便將臺灣命名為「福爾摩沙」,直到現代,仍然有西方人稱臺灣為福爾摩沙。
荷蘭人登陸
荷蘭人為了建立與中國及日本貿易的據點,在東北亞與東南亞間尋找適合的地點。他們先在巴達維亞(位於今印尼)設立據點後,也在澎湖建立新據點,但遭到當時統治澎湖的明帝國驅逐。
後來他們在西元 1624 年來到大員(今臺南市安平區),興建熱蘭遮城(現址為安平古堡),這也是第一座在臺灣建立的堡壘。
西班牙人也來了
當時在東亞貿易市場競爭的其他國家中,還有一個荷蘭的勁敵―西班牙,他們除了在馬尼拉(位於今菲律賓)設立據點,西元 1626 年也來到臺灣北部的淡水、雞籠等地建立城堡、教堂,並將勢力拓展到今宜蘭地區。
然而荷蘭人為了獨占臺灣,作為和其他國家進行貿易的據點,在西元 1642 年將西班牙人逐出臺灣,成為當時唯一在臺灣的歐洲勢力。
鄭氏政權正式登臺
當荷蘭人在臺灣經營貿易時,明帝國的鄭成功也透過海上貿易與四處征戰,在十七世紀中期,成為東亞海域的強大勢力。
後來明帝國遭到清帝國推翻,不願意投降的鄭成功為了尋求「反清」基地,需要有穩定的糧食供應來源,並維持貿易經營以獲取物資及財源,於是決定渡海攻臺,最終在西元 1662 年趕走荷蘭人,成為第一個在臺灣出現的漢人政權。但來臺不久後,鄭成功就因病去世,由兒子鄭經繼位,繼續在臺灣鞏固鄭氏政權。
是非第一關 (20題)
是非第二關 (20題)
是非第三關 (20題)
是非第四關 (22題)
選擇第一關 (20題)
選擇第二關 (20題)
選擇第三關 ( 9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