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60101天氣的變化
01大氣中的水
1-1雲和霧
自然界中的海洋、湖泊和河川等地方有水外,水也會以水蒸氣的形態存在於空氣中。溫度的高低變化會使水的形態改變。當氣溫改變時,大氣中的水又有哪些變化呢?
大氣中的水會有水、雲、雨、霧、露、霜、雪等各種不同的形態在大氣中變化。
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後可能會附著在灰塵、鹽粒等物質上,變成微小的水滴或冰晶,飄浮在空中,就是我們看到的雲。
高空中的水蒸氣附著在凝結核(灰塵、鹽粒、煙粒等微小顆粒)上,凝結成小水滴飄浮在空中,這些看得見的小水滴或冰晶就是「雲」。
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後可能會附著在灰塵、鹽粒等物質上,凝結成小水滴,若發生在地面附近,且水平方向能見度不足一公里,稱為霧。
在接近地面形成的小水滴就是霧,當潮溼的空氣遇到冰冷的地面或水面時,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會凝結成小水滴,形成「霧」。
凝結核
水蒸氣冷卻凝結為小水滴時,空氣中必須有微小的顆粒供水蒸氣附著,這些微小的顆粒稱為「凝結核」。例如:灰塵、鹽粒、煙粒。
Q:在自然界中哪裡有水?
A:在自然界中的海洋、湖泊和河川等地方有水外,水也會以水蒸氣的形態存在於空氣中,但我們看不見水蒸氣。
雲和霧是空氣中的水蒸氣凝結而形成的,一起做個模擬實驗來觀察。
模擬水蒸氣的凝結
1.將熱水倒入100ml的量筒中約1/3高,再插入點燃的線香,使它產生煙粒。
2.將裝有冰塊和水的塑膠袋(冰袋)蓋住量筒上方。
(冰塊加一些水,可讓塑膠袋下垂,完全封住量筒開口)
3.移去冰袋,觀察量筒中的現象。
在量筒的上方放冰袋,袋中除了冰塊還要加一些水,讓冰袋可以稍稍下垂,增加冰袋與量筒的接觸面積。
討論
1.量筒內為什麼要加入熱水?
為了藉由熱水溫度高產生水蒸氣的速度較快來製造水蒸氣,模擬生活中的水蒸氣。
量筒上方覆蓋冰袋的目的是什麼?
要讓量筒內的水蒸氣遇冷降溫用。(藉由冰塊產生的低溫模擬高空中的冷空氣)
2.插入線香產生的煙粒有什麼作用?
提供讓水蒸氣凝結的凝結核。
3.根據實驗結果,雲和霧是怎樣形成的?
水蒸氣接觸冰袋降溫,凝結在線香煙粒所形成的凝結核上,產生白色的人造雲、人造霧。
1-2 雨、露、霜、雪
除了雲和霧外,生活中還有哪些是水造成的天氣現象呢?
還有雨、露、霜、雪等不同的形態。
查查看,這些現象的成因是什麼?
形成時的溫度和位置。
Q:是什麼原因造成天氣現象有這麼多種變化呢?
A:因為溫度的不同,導致水有各種不同的變化。
雲中的小水滴或冰晶聚集變大,愈來愈重時便會掉落到地面。小水滴直接掉落,或者冰晶掉落時融化成水,就是下「雨」。
小水滴大多數飄浮在空中,當有些小水滴聚集,這些較大且重的水滴會開始下降,而在降落過程中與其他小水滴碰撞,合併成為更大的水滴,最後降落到地面,就成為「雨」。
雲中的冰晶在掉落地面過程中,如果沒有融化,直接落到地面,就是下「雪」。
雲中的溫度過低,除了原有的冰晶外,雲中的小水滴也有可能再結成冰晶,當雲中的冰晶互相碰撞成六角形的雪花,落至地面仍未融化就是「雪」。
在晚秋及冬季清晨,很容易看見露水,而在高山上則容易看到霜。露和霜有什麼不同嗎?
露是液態,霜是固態。兩者形成時的溫度不同。
晴朗無風的夜晚,空氣接觸到溫度較低的物體或葉子,這時空氣中的水蒸氣,會在物體或葉子上凝結成小水滴這就是「露」。
清晨時,經常可以看到樹葉或路邊的車窗上有露水,在寒冷的冬天或高山上則容易出現霜。露水是液態的、透明的物質,霜則是白色固態的物質。
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到非常冷(低於 0℃)的地面物,就會形成碎冰狀的結晶,這就是「霜」。
當空氣中的小水滴遇到非常冷的地面物(溫度低於0℃),會凝固為碎冰狀的結晶,就是「霜」。
露和霜都是水蒸氣變成的,但是形成時的溫度不同,形態也不相同。
想一想,怎麼在教室裡製造類似露和霜的物質?
利用鋼杯、碎冰、水、鹽和溫度計實驗。
製造露和霜
1.在杯內加入碎冰和少許的水並測量冰水的溫度。
2.在杯內加入50克的鹽,並用湯匙攪拌。
3.測量溫度並觀察鋼杯外壁變化。
討論
1.製造露的實驗時,將碎冰加入水中的目的是什麼?
加碎冰可以使水的溫度降低。
2.製造霜的實驗時,加鹽前後容器內的溫度有什麼不同?
加鹽後,容器內的溫度降更低。
3.製造露和霜實驗時,鋼杯外壁分別出現什麼?
製造露的實驗,鋼杯外出現的是液態的露,製造霜的實驗,鋼杯外壁出現白色、固體的霜。
摸起來有什麼感覺?
露摸起來是液態的小水滴,而霜摸起來是固態的,而且冰冰、硬硬的。
Q:為什麼在杯子內加鹽可以降溫?
A:因為鹽溶解時會吸熱,可以讓杯子內的水溫下降,使空氣中的水蒸氣在杯壁上凝固成類似霜的東西。
水蒸氣降溫會變成水、露或霜。那麼水降溫後有什麼變化?
由液態的水變成固態的冰。
從前面的實驗中知道,只要溫度降到0 ℃以下,水就會結成冰。教室裡沒有冰箱,要怎樣快速降溫來製冰?動手做做看。
可以模仿上一個實驗加鹽試試看。
因為溫度不夠低,溫度必須低於0℃,塑膠滴管裡的水才會結成冰。
可以利用冰塊降溫, 代替冰箱。
水的結冰實驗
1.杯中加入碎冰、鹽,並測量溫度。
觀察加鹽前的溫度。
2.把裝了水的塑膠滴管倒置放入杯中。
觀察加鹽後的溫度變化。
3.靜置約10分鐘後取出塑膠滴管,觀察管內水的變化。
觀察塑膠滴管裡的水是否已經結成冰。
討論
1.這個實驗加鹽的目的是什麼?
可以使杯內冰和水的溫度下降至低於0℃, 使塑膠滴管裡的水結成冰。
2.塑膠滴管中的水在什麼情形下才能凝固成冰?
當溫度降至低於0℃, 塑膠滴管內的水會變成冰。
此時杯內的溫度比0℃高或低?
杯內的溫度比0℃低。
1-3 水的循環
水從海面、河面上蒸發成水蒸氣,水蒸氣於高空中凝結成雲,雲飄散到各地,以雨或雪等形式降落地面,形成河水或冰,有些則滲入地下,最後水又流入大海中。溫度的變化使水不斷重複蒸發、凝結、凝固及融化,這個過程就稱為水循環。
水遇熱蒸發成水蒸氣後,藉著熱空氣上升的力量,才能使水蒸氣上升並在空中遇冷變成雲(小水滴或冰晶),之後以雨或雪的形式,再降落到地面,水會以不同的形態在自然界中不斷循環。
水是造成天氣變化的主要因素,它以固、液、氣三態在自然界中不斷的變化循環,使地球產生了各種不同形態的天氣。
Q:水的循環變化是怎麼產生的?
A:因為溫度不同會使水的形態改變,由前面實驗可知當水的溫度降到低於0 ℃就會形成冰、霜、雪,溫度高於0 ℃會形成水、露、雨等形態。
地下水的秘密
在山林間,有時可以看到泉水源源不絕的湧出,這些水是平時存在於地層中的地下水,其實地下水(淡水)含量比河川及湖泊多出許多,是重要的水資源。
地下水通常會在土壤或是岩石的孔隙中緩慢流動,主要來源是雨水,當雨水滲入土壤或岩石的孔隙時,遇到地底的不透水層時,就會停止往下滲,並逐漸累積,成為含有地下水的含水層,其頂部則稱為地下水面。
Q:地下水是不是都是淡水?
A:原則上地下水為雨水滲透累積,應該都是淡水,但是在海邊的地下水,可能會因為與海水接觸而被鹹化,所以沿海地區的地下水可能會是鹹水。
是非第一關 (25題)
是非第二關 (25題)
是非第三關 (25題)
是非第四關 (19題)
選擇第一關 (23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