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薰一蕕

 

春秋時,晉獻公想立驪姬為夫人,先用龜卜算一下,結果不吉利;改用其蓍草的筮法,結果卻是吉利的。獻公說:「那就依筮吧 。」卜人說:「不可,因為卜辭上說:『專之渝,攘公之羭(美好),一薰一蕕,十年尚猶有臭。』」


旭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塵不染

 

    唐代時,一代高僧禪宗五祖弘忍大師有七百多名弟子,他想從中選擇一位來繼承衣缽,便要他們每人做一首偈,看看誰的修行最好。當時大家都公推最傑出的神秀,而神秀也毫不退讓地站出來,在牆壁上寫下:「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遣有塵埃。」這四句的意思是說,身如樹,心如鏡,隨時勤於擦拭,必能常保潔淨,不沾灰塵。神秀的意思是要人在修行時,能夠斷絕俗欲,保持心靈純潔。

    弘忍大師看了這首偈後,大為讚賞,說以後修道之人若能遵守這四句話,便能修成正果,還要其他弟子們誦念。當時,弘忍的另一位弟子慧能聽到同學誦念這首偈,便說:「這首偈意境是很美,但並沒有真正參悟空性。」同學便譏笑他什麼都不懂,還敢亂發評語。慧能便在深夜裡帶一名會寫字的書僮,幫他在神秀的偈旁寫下:「菩提本非樹,心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假拂塵埃。」意思是說,能修行到無身無心的話,萬物皆空,根本無須擔心落塵,更不必時時拂拭了。弘忍大師看到後,認為慧能的修行更好,便將衣缽傳授給他。

旭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意孤行

 

    原作「孤行一意」。根據《史記》的記載,漢朝時趙禹為人廉潔孤傲,執法嚴苛。從他做官以來,家中沒有食客。公卿登門拜訪,他也始終沒有回拜答謝,意在杜絕朋友賓客的請託,按照自己的意見獨立處理公事。後來「一意孤行」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本含有褒義,後轉用來形容人固執己見,獨斷獨行。

 

旭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葉障目

 

    古時候,楚地有個窮苦讀書人,讀淮南子這部書時,看到書上有這樣的記載:螳螂用樹葉遮住自己的身體,其他小昆蟲就看不見它,要是有人能得到那片樹葉,就能用它隱藏自己的身體。


旭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見如故

 

    春秋時,吳國公子季札到鄭國訪問。見到大夫子產,相談甚歡,好像相識許久的老朋友一樣。彼此互贈珍貴禮物,表示深厚的情誼。而在《晉書》中,也有「一面如舊」的說法。晉朝時,吳郡的陸機、陸雲兩兄弟自認為江南名家子弟,相當自負,從不把中原人士放在眼裡。等到入京後,遇到名士張華,與他相處就如舊識般親切,陸家兄弟也非常仰慕他的道德風範,並以老師之禮相待。後來「一見如故」這句成語多用來形容初次見面就相處融洽,如同老朋友一般。

 

旭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字千金

 

    戰國時,有權勢的人喜歡把有才能的人養在家裡,便於隨時為自己服務。這種依靠權貴生活的人叫「門客」或「食客」。


文章標籤

旭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帆風順

 

    楊萬里是南宋詩人,他的詩在當代頗具影響力,與陸游、范成大、尤袤齊名。在他的詩作曉出洪澤霜晴風順中,描寫自然景色,以及和朋友之間送行的經過:一連下了好幾晚的雨,冷冽的空氣使得岸邊的江水像雪一樣的凝凍起來,水波晃動,日光照進了船上。而我們正忙著和朋友送行,一次又一次的互道珍重、互相叮嚀。到了明天一早,彼此就要分開,踏上各自的旅程了,希望一路上都能順順利利的,屆時再平平安安的歸來。

 

文章標籤

旭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日三秋

 

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旭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驚心動魄

 

    古時候的越國國君想要滅掉吳國,於是派人到處收集奇珍異寶、美人和好吃而罕見的食物,進貢給吳國國君。其中有兩個美人,一名夷光,一名脩明,吳王特別喜愛,將她們安置在建築精緻,裝飾華麗的房間,然後用細珠串在一起作為門窗的簾子。隔著簾子偷偷窺視過她們的人,沒有人不是內心感受極深,引起很大震撼,都說她們是天上的仙女。漸漸地,受到迷惑的吳王,開始不理國家政事,到後來越國軍隊攻入王宮,他還抱著這兩個美女一起逃。後來「驚心動魄」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人內心感受極深,震撼很大。
 

旭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觸類旁通

 

  「觸類旁通」是由「觸類」及「旁通」兩個語詞組合而成。「觸類」的意思是接觸某一方面的事物,原出自於《易經.繫辭上》。《易經》又稱《周易》,由卦形、卦辭、爻辭三部分組成,是研究我國古代學術、文化的重要典籍,尤其對事物變化的深刻認識,蘊涵豐富深刻的自然法則,及和諧辨證的思想哲理。〈繫辭〉分上下兩篇,用以闡析《易經》的哲學意義,但內容不光只有闡述《易經》的起源,還有涉及《易經》各種卦象的構成與功能,進而成為研究《易經》與天地宇宙關係的哲學理論。

  在《易經.繫辭上》寫到,《周易》上下兩篇的策數正好與萬物之數相同。所以經過四道程序而成為一爻,十八次變化而成一卦,經由八卦加以引申推演而成六十四卦。這六十四卦中,每一卦由六爻組成,每一個爻都有一個解釋,每卦的六個爻辭都詳細解析每種事情的發展及變化的過程,因此只需理解剛柔相推而生的變化,掌握某一事物發展的本質規律,就能據此而增長同類事物知識,天下所有可能發生的變化就全部包括在卦爻之內,不會有所遺漏了。而「觸類」即從《易經》原文中的「觸類而長」截取出來。

旭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