諫太宗十思疏

原文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治,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望國 一作:思國)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豈其取之易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餘,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震之以威怒,終苟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

旭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曾子殺彘


旭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師說

原文: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爲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衆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爲聖,愚人之所以爲愚,其皆出於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羣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旭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同與小康

 

原文

 

旭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明日歌/錢鶴漢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侍明日,萬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來老將至。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墜。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錢鶴漢 )

 

旭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論語

 

論語雍也
哀公問:「弟子熟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論語雍也)

旭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論四維/歐陽修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善乎管生(管仲)之能言也!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人而如此,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況為大臣而無所不取,無所不為,則天下其(豈)有不亂,國家其(豈)有不亡者乎?

 

旭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唐 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這是一首七言絕句,詩意如下:

旭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項羽本紀

 

ˉˉ西楚霸王 項羽率兵進入秦朝首都咸陽後,屠殺城裡的百姓,殺害已經投降的秦王,並且放火燒掉宮殿,然後帶著到處搜括而來的財貨、珍寶和婦女要回故鄉去。這時有人跟項羽建議:「關中這個地方,山河四面圍繞,是天然屏障,土地肥沃豐饒,首都建在這裡就可以稱霸中原。」可是項羽看到秦朝的宮殿都已經燒毀,心裡又想念故鄉,就回答說:「人富貴了不回故鄉,就好像晚上穿著漂亮的衣服外出,誰看得到?」


旭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世說新語

 

劉義慶 著

 

旭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