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與小康
原文
昔者,仲尼與於蜡賓,事畢,出遊於觀之上,喟然而歎。仲尼之歎,蓋歎魯也。 言偃在側曰:「君子何歎?」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 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 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勢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翻譯:
從前孔子參加魯國的歲末大祭祀,並 且擔任助祭。祭祀完畢,走到宮門外 兩邊的望樓上參觀,非常感慨地歎息 起來。孔子的歎息,大慨是為了魯國 而慨歎。
弟子言偃陪侍在旁,問孔子 說:「先生為甚麼歎氣呢?」孔子說 :「大道得以施行的世代,和夏、商 、周三代賢君當政的時代,我沒能趕 上,可以知道大慨的情況。當大道得 以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所共有的。 社會上進選賢能做事,講求信義,教 人團結和睦。所以每個人不英孝敬自 己的父母,不單愛護自己的子女,還 使社會上的老年人得以安享天年;壯 年人能發揮所長,貢獻社會;幼年人 能好好地成長起來。使鰥夫、寡婦、 孤兒、沒有子女的老人家,以至殘廢 疾病的人,都能得到照顧。使到男子 都有本身適當的工作,女子都有歸宿 的家庭。人們不讓財貨資源白白浪費 於地上,於是努力開發,然而不必據 為己有;人人惟恐自己不出力工作, 可是並不是為自己私底下的利益。既 然這樣的話,社會上就再不會有陰謀 詭計的使用,也不會有搶劫、偷竊和 作亂的事發生了。因此,人們也不用 關上門來彼此防範。這就叫做『大同 』世界。
「如今大道既然再無法行, 天下成為一家一姓的天下。人人只孝 敬自己的父母,只愛護自己的子女, 生產財貨和付出勞力,都只為了自己 而已。在上位的將爵位傳給自己子弟 ,成為固定的制度。又各自築起內外 城郭、挖掘壕溝,來保衛一己的領土 。並且按照禮義來定出法度,去確立 君臣的名分,加深父子的恩情,使兄 弟和睦相親,令夫妻和諧相處。由此 而設立各種制度,劃定田里彊界;以 此推許勇敢和聰明的人,獎勵為自己 效力的人。這樣一來,一切陰謀詭計 就產生了,而戰爭也就由此而起。夏 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 和周公,都是這時代的代表人物。這 六位賢君,沒有一個不是小心謹慎地 運用禮制治國的。他們以此來確立行 事的是非標準,養成百姓誠實守信的 風氣,又明白地指出人們的過錯所在 ,標榜仁愛,講求互相推讓,使老百 姓能有法規可去遵從。如果有人不按 照這樣做的話。即使是有權有勢的, 也會被罷免,而民眾都會視之為禍根 。這就叫做『小康』世界。」
大同與小康 --禮 記
內容討論
1 甚麼叫做「天下為公」?在「小康之治」的社會裏,政治制度有哪些地方與「天下為公」的精神背道而馳?
(1) 「天下為公」是指天下公有,人們不分彼此,沒有私心,統治者把權位傳給賢能的人而不是傳給子孫。
(2) 在「小康之治」的社會裏,統治者把權位傳給兒子或兄弟,世代相傳,這與「天下為公」的精神背道而馳。
2 大同世界中理想的倫理觀念是怎樣的?小康社會中的倫理觀念又如何?
(1) 大同世界中理想的倫理觀念:人們不但孝敬自己的雙親,不但愛護自己的子女,也愛護別人的雙親和子女。
(2) 小康社會中的倫理觀念:人們只是孝敬自己的雙親,愛護自己的子女。
3 大同世界和小康社會的經濟、民生有甚麼不同?
(1) 在大同世界中:人們愛惜物資,但不會把物資據為己有;他們恐怕沒有出力的機會,但出力也不是為一己之私,而是服務於人;老年人安享天年,壯年人能發展所長,小孩健康成長,矜、寡、孤、獨、廢疾者得到照顧,男子有工作,女子有歸宿。
(2) 在小康社會中:人們把物資據為己有,只是為自己出力;以禮(各種規範)來維繫君臣、父子、兄弟、夫婦的關係,設立制度和田里組織,起用勇敢和有智慧的人,獎賞為自己出力的人。
4 為甚麼大同世界能做到「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而小康社會卻「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在大同世界裏,人們沒有私心,互愛互助,財物不分彼此,樂於為社會出力,加上社會福利完善,所以陰謀詭計不會萌生,偷竊造反的事也不會發生;而在小康世界裏,人我分得很清楚,人們只愛護自己的家人,為自己出力,社會要靠禮(各種規範)來維繫,於是統治者便要有計謀,而戰爭也因此發生。
5 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等六君子都是謹守禮制的英明之士,他們以禮來作為哪些事情的準則?
他們以禮來作為衡量行為得失的準則,這包括以禮表揚人民的正確行為,以禮考查人民是否誠實,以禮指出人民的過失,以禮來樹立仁愛的榜樣,以禮來教育人民謙讓,以禮來指導人民,使他們的行為有常規。
6 用自己的文字,簡介「大同之治」與「小康之治」的社會。
(1) 「大同之治」的社會:天下公有,政治領袖由選舉產生,人們互相愛護,工作機會充足,有完善的社會福利,人人為社會出力,安分守己,治安良好。
(2) 「小康之治」的社會:天下是一家一姓私有,政治上的權位由父子兄弟相傳,人們只愛護自己的父母和兒女,大家只為自己出力,謀取私利;因此,統治者要運用計謀,互相討伐。人們期望有賢君執政,以禮來維繫社會秩序,以得一時的安定。
7 孔子說「大同之治」與「小康之治」在甚麼時候出現過,又分別靠甚麼來成就治世?
(1) 「大同之治」在堯 舜時代出現過,當時的統治者以天下為公,賢能的人得到任用,人們講求信用並和睦共處,所以能成就「大同之治」。
(2) 「小康之治」在夏 商 周三代的禹、湯、文、武、成王、周公時出現過,當時的統治者以天下為家,但能以禮義為綱紀,所以能成就「小康之治」。
8 在「大同之治」與「小康之治」兩者之間,孔子雖然沒有明言自己屬意哪一種社會,但文中已表現了他的取捨。試從文中找出證據。
孔子雖然沒有明言自己屬意「大同之治」還是「小康之治」,但在比較說明之中,兩者的高下立判,例如:
(1) 大同社會以「天下為公」,人們「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能做到「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
(2) 小康社會以「天下為家」,人們「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因此「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由此可見,孔子屬意「大同之治」。
9 在今天的香港社會,有哪些福利制度的精神與大同社會中「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接近?
在今天的香港社會,政府為市民提供了不少社會福利,包括老人服務、家庭福利服務、幼兒服務、青少年服務和弱能人士康復服務,以及多種社會保障,例如高齡津貼、傷殘津貼等,這與大同社會的精神頗為接近。
作法討論
10 本文屬記敘文還是說明文?何以見得?
本文的內容主要是說明「大同」和「小康」兩種社會狀況,所以本文屬說明文。文中記敘孔子在蜡祭後與言偃的談話,目的只在引起話題,而介紹「大同」和「小康」社會的兩段,亦沒有議論成分,故本文既不屬記敘文,也不屬議論文。
11 作者通過哪幾方面的比較來說明大同與小康兩種社會的區別?文中運用比較說明的寫作方法有甚麼好處?
(1) 作者通過對政治制度的本質、政治領袖的產生、倫理觀念、社會環境、社會經濟、社會治安等方面的比較,說明大同與小康兩種社會的區別。
(2) 文中運用比較說明的寫作方法,使大同與小康兩種社會的分別清楚地顯現出來,從而使兩者的高下立判,達到宣揚理想的政治制度和社會狀況目的。
12 文中孔子所說的兩段話,分別以「是謂『大同』」和「是謂『小康』」作結,這樣在結構上有甚麼作用?
文中孔子所說的兩段話,第一段說明「大同」社會的情況,第二段說明「小康」社會的情況,而分別以「是謂『大同』」和「是謂『小康』」作結,能揭示段旨,歸納出段落大意,對前面的說明起總結的作用。
《大同與小康》語文運用
文言基本知識:句子成分的省略、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倒裝句
一) 古文用語簡煉,句子中往往省略了某些成分,最常見的是省略主語和省略賓語。試把下列各句中省略了的字詞填在括號內:
(1)事畢,( 孔子 )出遊於觀之上,喟然而歎。
(2)言偃在( 孔子 )側,曰:「君子何歎﹖」
(3)( 人 )各親其親,各子其子。
(4)以( 禮義 )正君臣,以( 禮義 )篤父子。
(5)以( 禮 )著其義,以( 禮 )考其信。
---------------------------------------------------------------------------------------------------------------------
二)文言文中,常有一詞多義的現象。試說明下列各句中帶粗體的詞語的意義:
(1)與:
昔者,仲尼與於蠟賓。------------------------------------------------- ( 參加 )
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 ( 和 )
(2)獨: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之子。------------------------------------ ( 單、只 )
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 老而無子 )
(3)為:
大人世及以為禮。------------------------------------------------------- ( 作為 )
貨,力為己。------------------------------------------------------------- ( 為了 )
---------------------------------------------------------------------------------------------------------------
三)試指出下列各句中帶粗體的詞在一般情況下的詞性,而在句中改屬什麼詞性,意義是什麼:
(1)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
一般作形容詞用,這裡作名詞用。分別指老年人,壯年人和小孩。
(2)各親其親,各子其子。
一般作名詞用。這裡作動詞用,分別指孝敬和愛護。
(3)以賢勇知
一般作形容詞用,這裡作動詞用。指敬重。
--------------------------------------------------------------------------------------------------------------
四)試指出下列句子的動詞和賓語,然後把句子改成白話文:
(1)丘未之逮也。動詞:逮。賓語:之。(我)孔丘未能趕上這些時代了。
(2)城郭溝池以為固。動詞:以。賓語:城郭溝池。用城牆和護城河作為防護。
(3)禮義以為紀。動詞:以。賓語:禮義。把禮義作為綱紀。
(4)然則君將何求﹖動詞:求。賓語:何。那麼你要求些什麼呢?
文言詞語:以
試把下列各句改寫為白話文,改寫後須表現各句中「以」字的用法:
(1)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憑著你的氣力,連魁父這樣的小山也不能削平。
(2)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不弄清楚自己本來面目,而依靠外力來逞強。
(3)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用你的矛,攻你的楯,後果會怎樣﹖
(4)己身以外,皆為雲氣。---------------------自己身體之外的地方都是雲氣。
(5)思而弗得,輒起,繞室以旋。-------------想不通的時候,就會起來繞著房間來踱步。
----------------------------------------------------------------------------------------------------------------
課文總結
試在括號內填寫適當文字:
孔子參加( 蠟祭 )後,慨歎魯國祭禮不合古制。弟子( 言偃 )問他歎息的原因,孔子於是談到大同之治和小康之治。
孔子並不是生於大道行於天下的時代和三代英明君主統治的時代,但卻從典籍的( 記載 )中認識在這些時代出現的大同之治和小康之治。
政治制度的本質:( 天下為公 )。
政治領袖的產生:( 選賢與能 )。
倫理觀念:人不獨親其親,不獨( 子其子 )。
社會環境:
1)老有所( 終 )。
2)壯有所( 用 )。
3)幼有所( 長 )。
4)( 矜 )、( 寡 )、( 孤 )、( 獨 )、( 廢疾者 )皆有所養。
5)男有分,女有( 歸 )。
經濟觀念:
1)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 藏於己 )。
2)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 為己 )。
治安情況:( 謀 )閉而不興,盜竊亂螣賊而不作,故( 外戶 )而不閉。
政治制度的本質:( 天下為家 )。
政治領袖的產生:實行父傳子、兄傳弟的( 世襲 )制度。
倫理觀念:各親其親,各( 子其子 )。
經濟觀念:貨,力( 為己 )。
人倫方面:
1)以正( 君臣 )。
2)以篤( 父子 )。
3)以睦( 兄弟 )。
4)以和( 夫婦 )。
制度方面:
1)以設( 制度 )。
2)以立( 田裏 )。
獎賞方面:
1)以賢( 勇知 )。
2)以功( 為己 )。
國際關係:
1)耍修築( 城郭溝池 )來保護自己。
2)耍講求( 計謀 )。
3)有( 戰爭 )發生。
傑出人物:禹、湯、文、武、成王、周公。
禮的運用:
1)以著其( 義 ):用禮來表揚人民的正確行為。
2)以考其( 信 ):用禮來考查人民是否誠實。
3)著( 有過 ):用禮來指出人民的過失。
4)刑( 仁 ):用禮來樹立仁愛的榜樣。
5)講( 讓 ):用禮來教育人民謙讓。
6)示民( 有常 ):用禮來指導人民行為的常規。
不守禮的統治者:
1)在勢者( 去 ):在位而不守禮的人會被推倒。
2)眾以為( 殃 ):人民會唾棄不守禮的統治者。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