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多掣肘

 

    從前君主時代,君主的權利高於一切,做臣子的,有時發覺君主不對,也不敢正面去諫勸,多是旁敲側擊的去諷諫罷了。


旭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牢不可破

 

    東晉時代,北方前秦符堅親自領水陸大軍侵略晉朝。當時晉朝朱序鎮守襄陽,符堅的大軍密密麻麻地把襄陽團團圍住。


旭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吳牛喘月

 

    小朋友聽過「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這句話嗎?這句話是指被蛇咬過一次,以後看到打水用的井繩,都會誤以為是蛇而害怕。有句跟這個意思差不多的成語叫「吳牛喘月」。


文章標籤

旭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折衝尊俎

 

  「折衝」指的是抵禦敵人,「尊俎」則是古代用來盛裝酒肉的器皿,「折衝尊俎」原指在諸侯國會盟的宴席上,憑藉智慧挫退對方,原出自《晏子春秋》,這是一部記敘晏嬰言行與事蹟的書,也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短篇言行集。晏子,名晏嬰,他機智聰明、能言善辯,是春秋時期齊國相當出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他從不辜負使命,對內可輔佐國政,對外總能維護身為齊國人的尊嚴及捍衛齊國的國格,是一位相當優秀的人才。

  在《晏子春秋.雜上》裡,就敘述著一則關於晏子在酒宴上運用外交手段,以智慧制敵取勝的事。有一次,晉平公謀畫要攻打齊國,為了打探齊國的狀況,便派大夫范昭出使齊國,齊景公也設宴款待范昭。正當有幾分醉意之際,范昭便向齊景公說:「請再給我一杯酒喝吧!」於是,景公回頭告訴侍臣說:「把酒倒在我的杯中給客人。」范昭接過侍臣遞給的酒,立刻一飲而盡。但是,依照當時的外交禮儀,在酒席之上,每個人都應是各自用自己的酒杯。范昭故意用景公的酒杯喝酒,是對齊國國君大不敬,想要藉此試探齊國的反應,但計謀卻被晏嬰識破了,飲酒過後,晏子請人更換酒具,以暗示范昭的無禮行為。接著,范昭又要求樂官為他演奏〈成周〉的樂曲,但這是君主要求才能演奏的樂曲,但范昭只是一位臣子,怎麼可以提出這樣無禮的要求,因此立刻被樂官拒絕了。范昭回國向晉平公說明過程,他認為齊國有這樣的賢臣,晉國並沒有絕對的勝算,因此現在並不是攻打齊國的時機,晉平公因而放棄了攻打齊國的計畫。

旭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老當益壯

 

    西漢末年,扶風郡有一壯士名叫馬援,少有大志。馬援知書達禮,精通武藝,他哥哥稱他「大器晚成」。哥哥死了,馬援持服行喪,侍奉寡嫂,恭敬盡禮。後來他做扶風郡督郵官,奉命押送一批囚犯到別處,沿途他見囚犯們痛苦哀號,不覺動了同情心,便把那批囚犯都放走了,自己逃亡到北方去。


旭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雷灌耳

 

    春秋時期,吳王有一把珍愛的寶劍,卻一次任務中遺失了,後來落到楚王的手中。


文章標籤

旭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先發制人

 

    秦二世元年,陳涉起兵於大澤鄉﹙今安徽省宿州西南﹚這時,項梁正和他的姪子項羽從下相﹙在今安徽宿州西七里﹚跑到吳中縣躲避仇家的報復,很受當地有勢力的人敬重。 


旭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百發百中

 

    戰國時代,楚國有一位很精於射箭的人,名叫養由基。


旭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恃無恐

 

   左傳一書中,有一段記載了春秋時期,齊國和魯國之間的故事。


旭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食其力

 

    漢文帝時,賈誼見到人民紛紛棄農從商,擔心將來造成糧食不足的問題,於是向文帝力陳農業是立國的根本,朝廷應當鼓勵人民從事農耕,使每個人都能憑藉自己的力量養活自己,讓那些從事工、商等末技及游蕩不務正業的人從事耕種,這麼一來就會有充足的存糧,人民就能安居樂業,國家富強安寧,而不至於像現在這樣生活在危懼之中。漢文帝聽取賈誼的建議,就開闢籍田親自耕種,勸導人民務農。「自食其力」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憑藉自己的力量養活自己。

 

旭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