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課 視力與偏見 李家同
學習重點
一、了解「視力」與「偏見」的意涵及其關聯性。
二、學習「藉故事人物說明道理」的寫作方式。
三、培養尊重他人、不存偏見的處世態度。
課前暖身
認識美國的種族歧視
在獨立建國前,美國曾是英國的殖民地。當時美國南部種植棉花、菸草,需要大量勞力,因此英國皇家非洲公司從非洲各部落獵捕、買進黑人作為奴隸。於是黑人成為社會的最低層,被視為白人的財產,備受歧視與不公平待遇,例如:沒有個人自由,不得與白人一起上學、用餐,嚴禁與白人通婚等。美國南部黑人奴隸數量眾多,直到西元一八六一年林肯總統發動南北戰爭,簽署解放黑奴宣言之後,美國黑人的基本人權才逐漸受到重視。
預習
根據文中白人老先生的敘述,他在車禍中喪失視力後,生活出現很大的變化,請分辨哪些事情是車禍發生「前」的行為?哪些事情是車禍發生「後」的行為?
選項 A未和黑人一起吃過飯 B將黑人輔導員視為良師益友
C學習點字技巧 D家裡僱用黑人為佣人
E與黑人女子結婚 F拒絕和黑人有任何碰觸
答:車禍前:( ) 車禍後:( )
題解
本文選自讓高牆倒下吧。「視力」是客觀的生理感知,「偏見」是主觀的心理感受。本文將「視力」與「偏見」並列,論述兩者之間的反差。作者在美國生活的期間,觀察到美國社會的種族歧視問題,因此寫下這篇文章提醒讀者,應摒除視力所帶來的偏見,才能真正的了解與尊重他人。
作者介紹
李家同,上海人,生於民國二十八年(西元一九三九年)。臺灣大學電 機系畢業,美國加 州柏 克萊大學電機博士,曾任靜宜大學、暨南大學校長,現為博幼社會福利基金會董事長。其著作豐富,作品內容涵蓋英文學習、基礎教育、閱讀教育、關懷弱勢,以及對臺灣社會的見解。散文作品大多篇幅短小,文字樸實簡潔,充滿對生命的愛護及人性的關懷。二○一一年獲教育部頒予一等教育文化獎章。著有讓高牆倒下吧、陌生人、李家同為臺灣加油打氣—臺灣值得我們驕傲等書。
課文與注釋
一 在從紐約到波士頓的火車上,我發現我隔壁座的老先生是位盲人。
二 我的博士論文指導教授是位盲人,因此我和盲人談起話來,一點困難也沒有,我還弄了一杯熱騰騰的咖啡給他喝。
三 當時正值洛杉磯種族暴動的時期,我們的談話因此就談到了種族偏見的問題。
四 老先生告訴我,他是美國南方人,從小就認為黑人低人一等。他家的佣人是黑人,他在南方時從未和黑人一起吃過飯,也從未和黑人上過學。到了北方念書,他有次被班上同學指定辦一次野餐會,他居然在請帖上註明「我們保留拒絕任何人的權利」,在南方這句話就是「我們不歡迎黑人」的意思。當時舉班譁然,他還被系主任抓去罵了一頓。
五 他說有時碰到黑人店員,付錢的時候,總將錢放在櫃檯上,讓黑人拿去,而不肯和他的手有任何接觸。
六 我笑著問他:「那你當然不會和黑人結婚了!」
七 他大笑起來:「我不和他們來往,如何會和黑人結婚?說實話,我當時認為任何白人和黑人結婚都會使父母蒙辱。」
八 可是,他在波士頓念研究所的時候,發生了車禍。雖然大難不死,可是眼睛完全失明,什麼也看不見了。他進入一家盲人重建院,在那裡學習如何用點字技巧,如何靠手杖走路等等,慢慢地也終於能夠獨立生活了。
九 他說:「可是我最苦惱的是,我弄不清楚對方是不是黑人。我向我的心理輔導員談我的問題,他也盡量開導我。我非常信賴他,什麼都告訴他,將他看成自己的良師益友。」
十 「有一天,那位輔導員告訴我,他本人就是位黑人。從此以後,我的偏見就慢慢完全消失了。我看不出人是白人,還是黑人,對我來講,我只知道他是好人,還是壞人,至於膚色,對我已絕對地無意義了。」
十一 車子快到波士頓,老先生說:「我失去了視力,也失去了偏見,多麼幸福的事!」
十二 在月臺上,老先生的太太已在等他,兩人親切地擁抱。我赫然現他太太是一位滿頭銀髮的黑人,當時吃了一驚。
十三 我這才發現,我視力良好,因此我偏見猶在,多麼不幸的事!
值 遇到。
洛杉磯種族暴動 西元一九九二年四月,非裔民眾在洛杉磯市區發動大規模抗議種族歧視的示威活動。起因為白人警察被控「使用過當武力」卻無罪釋放,引起當地非裔與拉丁裔上街抗議,而後演變成暴動衝突事件。
佣人 受僱幫人做事的人。佣,音ㄩㄥˋ。
舉 全部的、整個的。
譁然 聲音嘈雜的樣子,這裡指眾人議論紛紛。譁,音ㄏㄨㄚˊ。
蒙辱 遭受恥辱。
良師益友 稱美才德出眾,可兼為師友的人。亦用於比喻有助於學習的事物。
赫然 驚訝的樣子。赫,音ㄏㄜˋ。
猶在 還在。
課文賞析
本文以美國的種族問題為背景,講述一位白人老先生喪失視力前後對黑人態度的極大轉變,藉此說明「視力」與「偏見」之間的關係。本文共十三段,可分為五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至三段)說明故事發生的地點、時空背景。第二部分(第四至七段)為故事的展開。作者先引述老先生對黑人的種種歧視,表達出他的種族觀點,並為結尾留下伏筆。第三部分(第八至九段)為故事的轉折處。自小歧視黑人的主角,因車禍失去了視力,因此無法分辨旁人膚色。第四部分(第十段)為故事的關鍵。被老先生視為良師益友的心理輔導員—竟是一位黑人!這個事實扭轉了他長久以來的偏見。第五部分(第十一至十三段)為結尾。老先生因失去視力而擺脫偏見,讓作者意識到自己視力良好,卻懷有偏見,兩者恰巧形成強烈對比。
本課有以下三點值得學習及欣賞:
一、藉故事人物說明道理:故事中主角的經歷,啟發了作者對偏見的省思,並分享給讀者。藉由故事人物闡發道理,比起教條式的敘述更生動親切、更具說服力。
二、對比強烈:老先生視力喪失前,充滿種族偏見;視力喪失後,加上知道輔導員也是黑人,便逐漸消除偏見,前後的態度呈現強烈對比。
三、結尾轉折:文末作者赫然察覺到自己竟也潛藏著主觀偏見。此種敘述焦點的轉折,提供讀者同步自省的效果。
討論時間
擷取訊息
一、請問文中的盲人老先生後來為何改變了對於黑人的看法?
統整解釋
二、作者為何要在課文第六段寫到他問起盲人老先生的婚姻呢?請說一說你的想法與理由。
省思評鑑
三、文中盲人老先生因失去視力而擺脫偏見,讓作者意識到自己視力良好,卻懷有偏見。你認為擁有視力與避免偏見可以共存嗎?請說說你的看法與理由。
應用與討論
一、我們從視力與偏見一文中,學習透過故事人物的對話或行為,具體說明道理。這種寫法的好處是避免流於說教,使讀者更易於接受。請閱讀以下這則故事,找出作者是透過故事中的哪一個角色來說明何種道理?
曾子的妻子要上市集,兒子哭鬧著也想跟去。她便哄兒子說:「你先回家等著,等我回去之後,就殺豬給你吃。」妻子剛從街上回來,就看到曾子真的想抓一隻豬來殺。他的妻子趕緊阻攔他說:「我只不過是跟兒子說著玩,哄他的呀!」只見曾子正色地說:「我們做父母的是不可以拿這種事跟孩子開玩笑的。兒子年幼,什麼都不懂,處處會模仿父母,聽從父母的教導。現在你欺騙了他,這就是在教他學你的樣子欺騙人。做母親的欺騙兒子,那兒子就不會再相信自己的母親了,這不是正確教育孩子的方法啊!」於是,曾子就殺了那頭豬,煮了肉給孩子吃。
作者是透過(何人) 的話來說明(何事)
二、請閱讀下列文章,並回答問題。
亡鈇意鄰 呂氏春秋去 尤
人有亡鈇者,意其鄰之子。視其行步,竊鈇也;顏色,竊鈇也;言語,竊鈇也;動作態度,無為而不竊鈇也。
相其谷而得其鈇。他日復見其鄰之子,動作態度,無似竊鈇者。
其鄰之子非變也,己則變矣。變也者無他,有所尤也。
注亡:丟掉,丟失。 鈇:音ㄈㄨ,斧頭。 意:懷疑。 顏色:面容、臉色。 相:審視、察看。 尤:怨恨、責怪。這裡指偏見。
( ) 1.下列「 」中的代名詞,何者是指「鄰居的兒子」?
(A)變也者無「他」
(B)意「其」鄰之子
(C)相其谷而得「其」鈇
(D)視「其」行步,竊鈇也
( ) 2.下列敘述何者是丢失斧頭者改變對鄰居孩子看法的原因,也是本文的轉折處?
(A)相其谷而得其鈇
(B)動作態度,無似竊鈇者
(C)人有亡鈇者,意其鄰之子
(D)其鄰之子非變也,己則變矣
( ) 3.關於這篇文章的解說,下列敘述何者有誤?
(A)鄰居孩子偷了斧頭,並將斧頭藏在山谷中
(B)全文先說故事,再提出議論,藉故事來證明論點
(C)這篇文章主旨是在強調猜疑和成見容易導致判斷錯誤
(D)丟失斧頭者原先因為自己的偏見,而去懷疑斧頭是鄰居孩子偷的
延伸閱讀
偏見一文與本課的主題相似,閱讀後,可整理歸納本文作者梁容若與本課作者李家同兩人對偏見的看法有何異同,並融會他人意見,整理抒發己見。
偏 見 梁容若 閱讀日期: 月 日
一個逛大街的人,看看前面的彩牌樓讚嘆說:「多美麗啊,紅色的電燈!」對面走過來一個閒人諷刺他說:「你的眼睛怎麼長的?明明是綠燈,你說是紅的!」兩個人各不相讓,越吵越兇,在牌樓下面扭打成了一團。警察微笑著過來,把兩人一個拉在牌樓前面,一個拉在後面,兩人定睛一看。原來牌樓一邊是紅燈,一邊是綠燈。他們各自慚愧,互相道歉走開了。這可以作為最好的偏見例子。莊子說:「辯也者,有不見也。」俗話說:「少見多怪。」越是一知半解的人,成見越深。成見越深的人,也常常永遠止於一知半解。只看牌樓一面的錯誤,是容易發現,也容易糾正。一經發現,就平心靜氣地修正自己的偏見了。有時候自以為是全看了,可是看得很粗疏,很草率,或是自己的視力有問題,老花眼看遠不看近,近視眼看近不看遠;也許是醉眼模糊,也許是睡眼矇矓,也許是疲勞得眼花撩亂,也許是悲哀快樂得目迷五色,都可以看不清楚,或是形成錯覺幻覺,所見與真相大不相同。要是無意或有意地戴上有色眼鏡,世界就立刻換個樣子。這時候明明是偏見,可是自己一點也不覺得偏。假使同樣粗疏,同樣看不清的人,湊在一起,積非成是,發現並且糾正就變得非常困難。許多迷信、錯誤知識的形成,都是這一類。誰曾真見過「腐草化螢」「梟生食母」呢?然而許多年許多人都這樣相信。基於這種錯誤的觀察而推理,就產生動物的化生說,就產生憎梟滅梟運動,偏見的力量有多麼大呢!
看不清、錯覺、幻覺造成的偏見,在當初並沒有感情作用,應用發揮起這種偏見來,當然可以充分帶有感情。譬如明朝的文學家徐文長,因懷疑妻子不貞而殺妻。他的懷疑是基於錯覺、幻覺造成的,但是他在主觀的理智上,並不自認是錯覺、幻覺。歷史上多少人和人間的誤會,都是這一類的,在甲方面覺得是情真罪當,在乙方面也許覺得冤抑難伸。局外人、後世的人可以看得很明白的,當事人總難得明白,人間的悲劇,常常是這樣產生。
眼睛帶了感情,就形成了偏愛或偏憎,有的視而不見,有的壞看成好,有的好看成壞,全沒一定標準。日本有句諺語說:「眼邪心不正,痘疤變酒窩」,和「情人眼裡出西施」是同樣的意境。人容易看見他所希望出現的事物,不容易看見他所不希望出現的事物,更進一步,希望有的事物,就硬看作有,希望沒有的事物,就硬看作沒有,偏見到這樣,就沒有道理和真實可說了。
人生來把眼睛長在前面,就容易見前而不見後;又生來把眼睛長在頭上,就容易見上而不見下。要想看得周到一些,需要常常變動位置,並且主動地努力看自己不容易看到、不容易理解的事物。聰明的造成,在於看得多、聽得多,德業的修養在於「理解一切,寬恕一切
」。古代的詩人,罵人的時候就說:「具曰予聖,誰知烏之雌雄?」烏鴉的雌雄
,和聖不聖有什麼關係呢,也只是勸人多觀察少輕斷,儘可能的避免偏見罷了。
注腐草化螢:古時認為螢火蟲是由腐爛的草變化而成。
梟生食母:相傳梟這種鳥類剛出生就把媽媽吃掉,故被認為是不孝鳥。梟,音ㄒㄧㄠ,鴟鴞科鳥類的總稱。
具曰予聖,誰知烏之雌雄:出自詩經小 雅正 月,意思是每個人都說自己是聖賢之人,但又有誰能辨別出烏鴉的雌雄呢?
看完文章後點點下面做個測驗吧
第一關測驗 (選擇25題)
第二關測驗 (選擇25題)
第三關測驗 (選擇25題)
第四關測驗 (選擇25題)
第五關測驗 (選擇25題)
第六關測驗 (選擇25題)
第七關測驗 (選擇25題)
第八關測驗 (選擇27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