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仁得仁

 

    伯夷、叔齊。是商朝時孤竹(國名)君的兩個兒子。孤竹君未死的時候,想傳給小兒子叔齊。但他死後,叔齊卻不肯即位,他認為無父兄為長,理應由哥哥伯夷就位。可是伯夷遵守著父親的遺命,也不肯接受而暗自溜走了。叔齊見哥哥避走,也馬上逃避到外地去。孤竹國的人只好擁立孤竹君的三兒子姬昌當國君。


    伯夷、叔齊聽說西伯猴姬昌(文王)很敬愛老人,於是不約而同地去投奔他,到了那裡,西伯侯文王已死了。他的兒子武王,拿著他父親的神主,說是奉了文王的遺命去討伐商紂。伯夷、叔齊兄弟建武王在父親死了都還沒有殯殮,就忙著去打仗,實在不是為人子應有的孝行,何況他攻伐的人又是皇帝,更不是為人臣之道。


    於是兩人跪在馬前,扣住武王的馬,勸阻武王。武王不僅不聽他們的話,還想殺死他們。姜太公見兩人很有義氣,便把他們釋放了。後來武王滅了商朝,天下百姓也都歸附;但伯夷、叔齊兄弟認為武王的行為不正,不但不肯服事周朝,且立志不吃周朝的東西,而逃到首陽山去隱居,摘些蕨薇充飢。


    當時有人諷刺他們說:「既然不吃周朝的東西,所吃的蕨薇還不是周朝領土上所產的東西嗎?」於是兩人竟餓死在首陽山。後來孔子說:「伯夷、叔齊這兩人,都不計較人家過去的不是,因此怨恨他們的人也就很少了。」又說:「他們要求仁,便得到仁了,那還有什麼怨恨呢?」
 

 


看完文章後點點這裡做個測驗吧

 

 

回成語列表

 

 

回五年級資料列表

 

 

 

求仁得仁

 

注音

ㄑㄧㄡˊ ㄖㄣˊ ㄉㄜˊ ㄖㄣˊ

 

釋義:求取仁德即得到仁德。

     語本論語˙述而: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後指如願以償。

     <01>唐˙白居易˙答戶部崔侍郎書:退思此語,撫省初心;求仁得仁,又何不足之有也?

     <02>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十七˙姑妄聽之三:君所謂求仁得仁,亦復何怨?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閱讀測驗 求仁得仁
    全站熱搜

    旭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