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難而退

 

    春秋時,晉國和楚國為爭奪霸權,時時在等待機會以擊敗對方,稱雄諸侯。當時的鄭國先是拒絕服晉,後來又預備要和楚國講和,於是晉國就派正副元帥荀林父、先轂,和大夫士會等帶兵以援助鄭國為名,要和楚國決戰。


    晉國到了黃河邊,聽說楚國和鄭國講和已定,荀林父就想撒兵,士會也同意荀林父的主張,說:「用兵是要有隙可乘(有機會可利用的意思)才會致勝。現在楚國對外沒有招怨,內部也很安定,國家正強盛,這是不可敵的,不如退回去的好。」「見可而進,知難而退。」)但先轂卻反對說:「出兵本來就是要和敵人一決勝負的現在聽見對手強大便要退兵,這不是大丈夫所應該做的。」於是領了自己所帶的兵首先度過黃河,荀林父制止不住,也只好命令全軍渡河,兩軍在邲地(古址在今阿倆陌廓降束)大戰,晉軍終於大敗。(載於左傳)


    「知難而退」原是古代兵書狸的一句術語,意思是說:遇到對方強大時,不要冒進,應該暫時退守,待有機會時再伺隙而動(等待機會再作行動),左傳在記載上面這段故事時,已是作為成語來運用了。

 

 

看完文章後點點這裡做個測驗吧

 

 

回成語列表

 

 

回五年級資料列表

 

 

 

 

知難而退

ㄓ ㄋㄢˊ ㄦˊ ㄊㄨㄟˋ

 

釋義:

作戰時遇形勢不利就先行退兵。◎語出《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後用「知難而退」泛指行事遇到困難就退縮不前或伺機退卻。

 

 

用法説明:

一、

【語義說明】作戰時遇形勢不利則行退兵。

【使用類別】用在「殘弱怯戰」的表述上。

【例  句】

<01>敵軍見到我軍兵力強大,便知難而退,開始撤軍。

<02>只要我方繼續加強防禦工事,對方屢攻不進,就會知難而退。

二、

【語義說明】指行事遇到困難退縮不前或應伺機退卻。

【使用類別】用在「顧忌畏縮」的表述上。

【例  句】

<01>想要成就事業,必須冒險犯難,不能有知難而退的想法。

<02>既然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就該知難而退,何必硬撐呢?

<03>這次試鍊的條件很嚴格,目的就是希望沒能力的人知難而退。

<04>相親時,她故意說一些讓對方難堪的話,就是要對方知難而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旭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