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識廬山真面目

 

  題西林壁 宋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
廬山真面目(成語故事)
只緣身在此山中。

 

注解
1題西林壁:在西林寺的牆壁上題詩。
2識:認識、看清。
3緣:因為。

 

語譯
  從正面看廬山,山嶺高低起伏,連綿不斷;從側面看廬山,峰巒直立,穿過雲層。不管從遠處看、近處看,或是從高處看、低處看,廬山總是有著各種不同的樣貌。登山者沒辦法看清廬山本來的面目,那是因為身處在高大的山中。

 

賞析
  這是宋代大文豪蘇軾到廬山遊玩時,看到廬山的不同風貌和氣勢後,有感而發,在西林寺牆壁題的一首詩。


  前兩句描寫遊山時見到的山景。廬山是一座山谷縱橫、峰巒起伏的高山,登山者來到山中,由於所站的地點不一樣,因而看到的景物也不相同。這兩句深刻的寫出了千姿百態的廬山景色。


  遊山時的體會在後兩句呈現。為什麼會看不清楚廬山的真面目呢?因為人很小,身處在高大的山中,只能看到眼前的部分景點,沒辦法一眼看盡整座山景。


  蘇軾因為遊廬山有感而寫下題西林壁,這首詩也告訴我們:如果想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就得放寬視野,拋開主觀的成見,才能有不同的體會。

 

 

看完文章後點點這裡做個測驗吧

 

 

看看其他課文

回四年級資料列表

 

 

1這課課文分成四個部分,若想知道詩的解釋,應該閱讀哪些部分?比較評估

(注解、語譯。)

 

2若想知道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寫法與詩中隱含的寓意,應該閱讀哪個部分?比較評估

(賞析。)

 

3這首詩描寫的景象是什麼地方?提取訊息

廬山。)

 

4「不識廬山真面目」的原因是什麼?推論訊息

(因為不管從什麼角度看,廬山總是有著各種不同的樣貌,無法看清廬山的全貌。)

 

5 這首詩的一、二句和三、四句所描寫的內容重點,有什麼不同?推論訊息

(前兩句描寫遊山時見到的山景,後兩句描寫遊山時的體會。)

 

6請比較「注解」、「語譯」兩部分的內容有何異同?詮釋整合

(本題無標準答案,兒童能根據課文內容合理說明即可。)

相 同 :  都解釋了詩中的內容

相 異注解 只解釋了部分語詞

                     語譯 以白話文解釋了全詩的內容

 

7「題西林壁」與「不識廬山真面目」,何者最適合作為本課的課名,為什麼?比較評估

(例如:

題西林壁:因為這是原作者訂定的詩名。

不識廬山真面目:因為「題西林壁」只能說明寫詩的地點;相較之下,「不識廬山真面目」較能表達整首詩的寓意。本題無標準答案,兒童能根據課文內容合理說明即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旭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