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時間的方法

 

篇章導讀

  本文選自《給自己最好的禮物:李偉文最想與你分享的60句話》。作者針對現代人努力想達成的「時間管理」,分享他的看法,並引用名人觀點,來釐清、強調適當的時間管理觀念及具體做法。

  閱讀課文時,應注意幾點:一、文章開頭引用名家文句的寫作手法。二、文中透過幾位名人對時間管理不同的切入點來彰顯主旨。三、讀出「時間管理」真正要管理的是「自己要做的事」,祕訣是「把時間花在重要的事情」之上。

 

作者介紹

  李偉文,南投縣人,民國五十年生。中山醫學院(今中山醫學大學)牙醫學系畢業。現任牙科醫師、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李偉文熱愛自然,為保護臺灣環境貢獻良多;喜歡閱讀與分享,將遇見的美好事物寫成文章,鼓舞人心。其作品以自然保育、親子教育為主,文筆誠懇樸實。著有《教養可以這麼浪漫》、《溫柔革命:愛,在荒野流動》、《電影裡的生命教育》、《給自己最好的禮物:李偉文最想與你分享的60句話》等。

 

P36~40

課文.注釋

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一樣,如果你願意擠,總還是有的。

—魯迅

  魯迅是民國初年有名的文學家,他這句經典的勵志格言,不斷被人傳誦、引用。對於時間的運用,他還曾經說過:「生命是以時間為單位的,浪費別人的時間,等於謀財害命;浪費自己的時間,等於慢性自殺。」

  的確,與人有約時,我不願意遲到,更痛恨別人遲到。到了後來,我通常隨身帶書,以備不時之需,或者跟人約在書店碰面,在等待時可以趁機逛書店。

  我們常說「時間管理」,其實時間不是我們所能管理的。雖然我們常說「時間就是金錢」,但是時間與金錢不同—錢可以管理,因為通常所說的「管理」是可以累積儲存,並且加以運用的。

  創意專家姚仁祿建築師,曾經從簡單的角度,說明時間管理的真正意義,他說:「在醒著的時間,順著因緣,把時間變成礦產一樣的資源,在適當的時候開採出來,讓人們得到一些分享,自己也感到開心,這是面對時間資源,比較正確的態度。」

  他進一步強調:「我們只能在一定的時間資源內,利用知識判斷事情將會如何發生,然後,用我們的經驗,讓有能力促使它發生的人聚在一起。能夠如此,我們就是促成這個緣分發生的重要催化劑。」他認為,我們不要想管理時間、擁有時間,我們只能在時間中,促成事情發生。

  因此,真正的問題不在於「管理時間」,而是「管理自己要做的事」,我們需要的不是「節省時間」,而是「節省工作」。我們抱怨時間不夠用,是因為我們沒有認真想清楚,究竟我們要什麼?什麼是我們生命中真正看重的?

  當我們看清楚生活中的輕重緩急,並依此而調整優先順序,把想做的事都做了,就不會惶然,而能夠增加自己生活的滿意度。

  設定優先順序,最重要的是決定「哪些是必須捨棄的」:分析自己一天二十四小時,一星期七天大概都是怎麼過的,挑出可以捨棄的項目—除了工作,以及為了別人不得不花費的時間之外,剩下可利用的時間,有多少是被自己習慣性的行為不知不覺消耗掉了?

  韓國暢銷作家金蘭都教授,很具體的建議應該從事的行為:放下線上遊戲,多閱讀;減少上網時間,多讀報紙;看電視,不如觀賞電影;別只是空想,要多思考;聊八卦,不如與人深度交談……

  現代人真的花太多時間在網路上了,這些年行動通訊設備的普及,全面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有人如此形容:原本應該帶來自由的科技,卻創造了手銬,將我們的思緒綑綁在片斷零碎的訊息中。

  我們以為善加利用時間,可以同時處理很多事,其實所完成的零星小事,只是創造出非常有效率的假象,當我們一整天都被這些說不清楚的雜事占據了,反而會令我們很沮喪。因為我們需要完整而集中的時間,做真正重要的事,才會覺得生活是有意義的。

  把時間花在我們覺得重要的事情之上,這是運用時間的關鍵祕訣。這些事也許是我們的夢想,也許是陪伴我們深愛的人。

  詩人威廉.考柏也這麼說:「真正快樂的唯一來源,是為了某種我們看重的意義而花費我們的時間、我們的生命。」

  因此,管理時間和運用時間,重點在於:找到我們渴望的事,然後每天空出時間真切的去做。

注 釋

▲ 魯迅(1881~1936)中國文學家、思想家。

 

① 格言 可作為言行準則的名言。

② 傳誦 廣為流傳、誦讀。

③ 不時之需 隨時的需用。

④ 因緣 緣分、機緣。

⑤ 催化劑 化學名詞。此指加速反應變化的人事物。

⑥ 輕重緩急 事情的重要程度與處理的緊急先後次序。

⑦ 惶然 害怕、恐懼的樣子。

⑧ 零星 零散不成整數。

 

▲ 威廉.考柏(William Cowper,1731~1800)英國詩人。

 

P41

鑑賞分析

  本文翻轉了一般人對「時間管理」的概念,以「運用時間」的要訣為主題,引用名人不同角度的言論及具體可行的方法,讓讀者反思如何找回有意義、更加滿意的生活。

  文章開頭引用魯迅的名言,提醒讀者:只要願意,總能找到零碎可利用的時間。鮮活的文句十分吸引人,也是別緻的寫作手法。接著又以魯迅的另一句時間格言,以及自己等人時總是利用時間閱讀,說明時間就是生命,不容浪費。之後,以姚仁祿的說法層層剖析「時間管理」的真正含義,再用金蘭都教授提醒的時間取捨之道及威廉.考柏的話,引導讀者看清生活事務的輕重緩急,說明捨棄不必要的事,把時間花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之上,才是「善用時間」。

  文中引用四位名人的說法來彰顯主旨,使文章更具說服力。特別是借用金蘭都教授的建議,讓讀者檢視日常生活中沉迷網路的情形,或是被手機制約的習慣,如同當頭棒喝,令人深思。全文從「擠出時間」、「開發時間」到「善用時間」,行文脈絡清晰,是一篇具警醒作用的勵志佳作。

 

P42~43

問題思考

一、魯迅說:「生命是以時間為單位的,浪費別人的時間,等於謀財害命;浪費自己的時間,等於慢性自殺。」根據這段話,可知魯迅對於時間的看法為何?

 

二、由金蘭都教授的具體建議,可推知他認為應該如何運用時間?

 

三、預防時間被偷走,也是一種善用時間的方法。想一想,偷走你時間的是哪些事情?要怎麼做才能預防時間被偷走呢?

 

應用練習

一、文意理解:讀過課文之後,請回答下列問題,將正確答案填入( )中。

(   )1. 魯迅:「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一樣,如果你願意擠,總還是有的。」這句話的含義與下列何者最接近? (A)時間的遞進從未停止,今天過了,明日又是全新的一天 (B)時間和海綿裡的水性質相似,分量都是固定而有限的 (C)擠海綿所產生的水,就像人們不經意浪費掉的光陰那麼多 (D)人們經常感到時間不夠用,是由於沒有找出瑣碎的時間。

(   )2. 姚仁祿:「在醒著的時間,順著因緣,把時間變成礦產一樣的資源,在適當的時候開採出來,讓人們得到一些分享,自己也感到開心,這是面對時間資源,比較正確的態度。」從這段文字可推知,姚仁祿認為面對時間資源的態度應該如何? (A)人們醒著時,要像採礦一樣竭力找出時間來運用 (B)時間如礦產,應順著機緣開發運用,並使人、我都受惠 (C)管理時間資源需靠運氣,因為時間如礦產般難以挖掘 (D)時間與礦產一樣產量稀少且珍貴,必須節約使用。

(   )3. 「我們以為善加利用時間,可以同時處理很多事,其實所完成的零星小事,只是創造出非常有效率的假象,當我們一整天都被這些說不清楚的雜事占據了,反而會令我們很沮喪。因為我們需要完整而集中的時間,做真正重要的事,才會覺得生活是有意義的。」根據這段文字,作者認為善用時間的方法為何? (A)認清何謂重要的事,然後致力處理 (B)在有限時間內,高效率完成很多事 (C)同步處理幾件事以節省時間 (D)利用瑣碎的時間完成許多事。

(   )4. 威廉.考柏:「真正快樂的唯一來源,是為了某種我們看重的意義而花費我們的時間、我們的生命。」下列何者最能夠詮釋這句話的含義? (A)生命的意義在於花費時間來完成快樂的事 (B)真正的快樂來自奉獻錢財,給予眾人幸福 (C)將生命花費在有意義的目標上才是真快樂 (D)人生苦短,應把握時機,及時行樂。

 

P44~45

(   )5. 關於本文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A)連續引用名人對於如何善用時間以獲得成功的看法,加強文章說服力 (B)全文從擠出時間、開發時間再到善用時間,說理脈絡分明 (C)文中多處以對比手法凸顯善用時間的好處 (D)結尾提示管理時間的重點在於找出自己渴望的事,以呼應開頭魯迅的名言。

二、閱讀測驗:請先閱讀文章,再回答下列問題。

  研究顯示,一心多用並不會讓你比較有效率,因為我們其實並不是在同時處理好幾件事,而是不斷在幾件事中切換注意力。腦部掃描顯示,每當我們要切換注意的事項時,至少會動用到四個大腦部位:「前額葉皮質」轉移聚焦注意力並選擇要執行的任務、「後頂葉」負責切換每個任務的規則、「前扣帶迴」檢查錯誤、「運動前皮質」協調身體動作的改變。這一切都能在十分之一秒內完成,但一天下來如果不斷來回切換,可能會讓你損失百分之四十的工作效率!所以,拜託不要再一心多用了!這樣反而更容易加深拖延症。

  我建議你可以試試看「番茄鐘工作法」。這是義大利人弗朗切斯科.奇里洛所發明的。為什麼叫番茄鐘,不是因為義大利人愛吃番茄,而是因為他發明這個工作法的時候,用的剛好是一個番茄形狀的造型計時鐘。其實用什麼鐘都可以,手機的計時功能也行。

  番茄鐘工作法很簡單:首先,請先給自己設一個二十五分鐘後會響的鬧鐘。然後,就開始專心工作,一次只專注做一件事,並把所有的手機訊息、e-mail和不相關的視窗都關掉。

  二十五分鐘後鬧鐘響起,就站起來動一動,休息五分鐘。這個方法的重點在於:當你工作的時候,一定要專心,休息的時候,也一定要休息。你可以出去走走,找同事聊天、聽首歌,任何事情都可以,但一定要讓自己離開工作狀態。

  二十五分鐘工作、五分鐘休息,重複四到五個回合,然後再給自己長一點的十五分鐘休息時間,就這麼簡單!我發現這個方法實在很有效,因為當你有了很明確的時間限制,而且又有固定的休息時,能幫助你更容易集中精神,達成高效率,也比較能抵抗分心的誘惑。—節選自劉軒〈番茄鐘工作法〉

(   )1. 根據本文,下列說明何者正確? (A)「前額葉皮質」會幫助我們轉換注意力的焦點,選擇執行的任務 (B)在一天之內若不斷切換注意力,可能會減緩大腦十分之一的工作效率 (C)運用番茄鐘工作法時,要在一個不被人打擾的地方,且要使用番茄鐘計時器 (D)若每次工作二十五分鐘,就休息十五分鐘,不斷循環,即符合此工作法的要求。

(   )2. 根據本文,我們應該如何做事才能提高效率? (A)同時間內處理好幾件事 (B)一次只專心處理一件事,且有固定的休息時間 (C)不斷變換處理事情的方式 (D)身體獲得充分休息後,再開始工作。

 

P46~47

延伸探索

    學做聰明的懶人        吳若權

  愈忙碌的時候,愈需要耐心。我習慣在記事本上,一一條列所有該完成的事情,每天整理並更新一份工作清單,然後勸勉自己要慢慢來,按部就班,完成計畫表上的每一件事,享受工作完成後,在記事本上刪除那一項「待辦事項」的樂趣。

  有一天,好友大白兄邀我去他家吃晚餐。享受了清爽的西式海鮮沙拉、道地的四川涼麵、美味的廣東玫瑰油雞、可口的臺菜排骨蘿蔔湯……,在我對他的廚藝讚嘆聲中,他竟跟我說:「我只花一個小時,就做好這些菜了。」

  接下來,為了說服我相信這個不可能的事實,他跟我詳述如何用家庭瓦斯爐具上的兩個鍋子,快速完成這些菜肴,而且每道料理都能入味。

  我很專心用筆記本記下他的祕訣,但最令我佩服的,不只是這些做菜的技巧,而是他獨特的觀念。他說:「懶人,更要省時間。一定要想辦法用最快的速度,把該做的事情有效率的完成,才能偷到時間發懶。」

  這跟我印象裡的「懶人」有很大的不同。從前我以為,「懶人」就是很散漫,無論何時何地都很難集中注意力,也絕對沒有發憤圖強的可能。

  原來,「懶人」分兩種:一種是用「三分忙」去換「七分閒」;另一種是完全不肯動的。前者,是「聰明的懶人」;後者,懶到最後,一定會變笨。畢竟人生不可能完全無所事事,遇到該做事的時候,端看你如何把事做完。

  聰明的懶人,懂得把事情用最短的時間完成,其他時間用來享受慵懶而快意的人生。這無關對或錯,但看自己的選擇。依照自己的資質與環境的情勢,做出最適合的判斷,也就是掌握當下最符合需要的節奏感。

  但不能忽略的事實是:即使能夠用「三分忙」去換「七分閒」,也不是憑空得來的效率,他們必然有過扎實的基礎、豐富的經驗、嚴謹的自律,才能氣定神閒,遊刃有餘。要成為「聰明的懶人」之前,都有過勤奮的歷史,只是他們熬出頭之後,「好漢不提當年勇」罷了。

—節選自《人生每件事,都是取捨的練習》

 

想一想

1. 作者除了敬佩大白的做菜技巧,更欣賞他獨特的觀念。請問這獨特的觀念是什麼?

2. 文中的「用『三分忙』去換『七分閒』」是什麼意思?要如何才能做到呢?

 

 

 

看完文章後點點下面做個測驗吧

第一關測驗 (選擇25題)

第二關測驗 (選擇25題)

 

看看其他課文

 

回七年級資料列表

 

查成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旭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