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60101東瀛來的統治者

01日治時代的殖民統治

 

甲午戰爭後,臺灣成為日本的殖民地。總督府基於日本的需要,在臺灣進行各項經濟建設及開發;為了有效統治,進行風俗習慣的改善,推展新式教育。這些措施不但加速了臺灣現代化的腳步,也奠定日後發展的基礎。

 

西元1895年,日軍進入臺北城,開啟了臺灣長達五十年的日治時代。

 

馬關條約與臺灣割讓

西元1894年,清廷與日本爆發甲午戰爭,清廷戰敗。隔年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將臺灣、澎湖割讓給日本。從此,臺灣成為日本的殖民地,長達五十年之久。

1.甲午戰爭中,清廷船艦被日本船艦炸沉。

2.西元1895年,甲午戰爭結束後,清廷代表李鴻章與日本代表伊藤博文簽訂馬關條約。

 

殖民統治

強國以武力或經濟控制等方式,占據較落後的地區或弱小國家,並在當地設立統治機關,來管理人民、獲取資源等,以滿足強國的利益。

 

日本殖民統治的建立

當割讓的消息傳來,臺灣人民十分悲憤,部分官民擁立唐景崧為總統,成立臺灣民主國,企圖阻止日本占領。但日軍登陸後不久,唐景崧即逃亡回中國,各地抗日義軍則繼續抵抗,由於雙方武器、兵力相差懸殊,最後以失敗收場。

日本占領臺灣後,設立臺灣總督府為最高統治機關,實施專制的殖民統治,對臺灣造成深遠的影響。

3.唐景崧(西元1841~1903年)原為臺灣巡撫,後來擔任臺灣民主國總統。在對日戰事不利後,就搭船逃回中國。

4.臺灣民主國的國旗---藍地黃虎旗。

5.當年日軍登陸澳底的地點,原立有日軍登陸澳底紀念碑,現改為鹽寮抗日紀念碑。(新北巿 貢寮區)

 

臺灣總督府的統治措施

日治時代初期,臺灣不斷發生武裝抗日活動,總督府為了維持治安、鎮壓抗日活動,在全臺建立嚴密的警察與保甲制度。警察的權力非常大,監視和控制著臺灣人民的生活與言行。當時的保正(村、里長)和甲長(鄰長),也配合警察執行相關任務。

 

臺灣人的武裝抗日行動

  面對日本的殖民統治,民間發動了許多武裝抗日的行動,其中較為著名的有羅福星等人領導的苗栗事件、余清芳等人領導的西來庵事件(又稱噍吧哖事件),以及莫那魯道等人領導的霧社事件。這些事件最後都在日本的強力鎮壓下失敗了。

 

1.日治時代警察工作的宣傳海報。警察管理眾多事務,其形象被美化為千手觀音,但實際上是對人民的全面監控。

 

  苗栗事件領導人之一羅福星,原籍廣東,早年隨祖父移居到苗栗。西元1912年,他在臺灣各地籌畫抗日行動。西元1913年9月,由於大湖支廳(今苗栗縣 大湖鄉)的槍械失竊,日本警察搜捕全臺抗日人士。羅福星於年底在淡水被捕,隔年被處死。除羅福星案外,總督府將當時其他的抗日案件合併審理,合稱為「苗栗事件」。

  西來庵事件領導人為余清芳,居住在今高雄市 路竹區一帶。日治時代,他和起義民眾以臺南 西來庵為基地,希望藉著民間信仰的力量,密謀驅逐日本人,但因事機洩露,被日本人掌握行動。西元1915年,余清芳等人在今臺南市 玉井區等地與日軍爆發衝突,由於雙方實力懸殊,不久就被平定。余清芳遭到逮捕、處死,被牽連處死或判處重刑的民眾,多達一千多人。西來庵事件以後,漢人的抗日運動,轉為以非武裝的政治、社會運動為主。

   霧社事件領導人為莫那魯道,他是日治時代霧社地區(今南投縣 仁愛鄉)賽德克族 馬赫坡社的頭目。西元1930年,由於當地原住民族不滿日本官吏長期殘暴的統治,莫那魯道便率領族人襲擊日本警民,造成重大傷亡。而日本軍警以大炮、飛機,甚至毒氣等武器,向霧社各部落展開攻擊,造成當地原住民族傷亡慘重,莫那魯道見大勢已去,自盡身亡。霧社事件後,總督府重新檢討對原住民族的統治政策,從此,臺灣不再發生大規模的武力抗日事件。

 

日治時代著名的抗日事件

苗栗事件

苗栗事件領導人之一羅福星,原籍廣東,早年隨祖父移居到苗栗。西元1912年,他在臺灣各地籌畫抗日行動。西元1913年9月,由於大湖支廳(今苗栗縣 大湖鄉)的槍械失竊,日本警察搜捕全臺抗日人士。羅福星於年底在淡水被捕,隔年被處死。

除羅福星案外,總督府將當時其他的抗日案件合併審理,合稱為「苗栗事件」。

 

西來庵事件

西元1915年,在今臺南市 玉井區爆發了規模相當大的西來庵事件。當時余清芳等人藉著民間信仰的力量,密謀驅逐日本人,結果因事機洩漏而失敗。此事件後,漢人的抗日運動,轉為以非武裝的政治、社會運動為主。

 

霧社事件

霧社地區(今南投縣 仁愛鄉)的原住民族不滿日本官吏長期殘暴的統治,於是在西元1930年,由賽德克族的莫那魯道率領族人襲擊日本警民。日本軍警馬上以大炮、飛機及毒瓦斯等武力,向霧社各部落展開攻擊,造成霧社地區的原住民族傷亡慘重。事件發生後,總督府重新檢討對原住民族的統治政策,從此不再發生大規模的武力抗日事件。

 

臺灣人的非武裝抗爭

  在日本殖民統治下,臺灣人始終沒有獲得平等的待遇。例如:在工作上,臺灣人的薪水比同樣職位的日本人低;在參政的權利上,臺灣人也遠不如日本人。

  為了爭取應有的基本權利,林獻堂、蔣渭水等人挺身而出,成立臺灣文化協會,利用報紙、雜誌、演講、請願等方式,不斷的向總督府抗爭,要求平等的待遇。

這些抗爭雖然遭到打壓,卻喚醒了臺灣人的民族自覺,迫使殖民政府在日治後期,開放部分地方民意代表名額,提供人民選舉擔任,讓部分臺灣人獲得選舉民意代表的機會。

1.日治時代,臺灣人透過請願方式,爭取設置臺灣議會。圖為基隆地方人士歡送請願代表的合影留念。

2.臺灣人創辦的報刊——臺灣民報,內容主要以批評時政、傳遞民意為主。

3.日治時代選舉活動會場。

4.日治時代的選舉投票情形。

5.日治後期,臺灣總督府將原本全部由政府選派的地方民意代表,部分改為由臺灣人民選舉產生。雖然選舉人的資格仍有許多限制,但已奠定了臺灣地方自治的初步基礎。圖為臺灣日日新報刊登當時民意代表選舉的結果。

 

皇民化運動的推行

  日治時代後期,中 日戰爭爆發,總督府為了消除臺灣人的民族意識,效忠於日本,開始推行「皇民化運動」,鼓勵臺灣人說日語、改成日本姓名、穿著和服、參拜日本神社等。但皇民化運動的結果,並未能消除臺灣人的民族自覺,也無法阻止臺灣人堅持傳統文化的決心。

 

神社

是日本 神道教的祭祀場所,也是日本人的信仰中心。人們參拜神社的目的,是向神靈表示敬意,以及祈求好運。神社主要祭祀對象包括各種神靈、歷代天皇、國家功臣、陣亡將士等。

 

1.皇民化運動時期,說日語的家庭在取得認證後,就可獲得較好的待遇。圖為當時「國語家庭」的門牌(左圖)和證書(右圖)。

2.為了推動皇民化運動,日本政府安排一些保正和甲長到高雄神社參拜。

 

皇民化運動

1.將原本的姓名改成日本姓名的例子。

2.教室的黑板上,清楚記載「皇民化運動」的條文。(此處國語指的是日語)

3.推廣臺灣人穿著和服。(此圖左方男孩玩的是日月球(劍玉),右方女孩們玩的是板羽球)

 

林獻堂(西元1881~1956年)

  林獻堂,出生於臺中 霧峰,主張透過溫和、非武力的方式,達成臺灣人民的訴求。他領導「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向日本政府要求設置臺灣議會,表達臺灣人民追求民主的決心;他也是臺灣文化協會的重要成員,希望藉由文化宣傳,喚醒臺灣人的民族意識

 

蔣渭水(西元1891~1931年)

  蔣渭水,出生於宜蘭 礁溪,後來在臺北 大稻埕(位於今臺北市 大同區)行醫。他成立臺灣文化協會,舉辦各種文化活動,希望喚醒臺灣人的民族意識;他也組織臺灣民眾黨,參與「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向臺灣總督府爭取民主改革。

 

 

是非第一關 (25題)

是非第二關 (29題)

 

選擇第一關 (25題)

選擇第二關 (25題)

選擇第三關 (32題)

 

 

查成績

回六上康軒社會

回社會目錄

回六年級資料列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旭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