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皮之附

 

    春秋時代,晉國的公子夷吾因為在國內受到迫害,所以就逃亡到秦國,後來有感國內混亂,為了取得秦國支持他回國做國君,便答應秦國於事成之後,一定割讓五座城鎮給秦國作為酬謝。
 

    後來夷吾當上了晉國國君(晉惠公)後。卻沒有履行諾言。不久,晉國鬧飢荒,晉惠公和秦國商議買糧,秦國沒有計較他背約失信,還是慷慨地答應了他的要求。
 

    第二年,秦國年景不好,向晉國商議買糧。晉惠公卻不願意幫助。大夫鄭慶勸他不要這樣,說做國君的若不講仁義,便一定不能保住國家。
 

    可是另一大臣國射卻認為既然違背了諾言,沒有割給秦國五座城鎮,秦國對晉國的怨恨已經很深,縱然這時答應秦國在晉國買糧,秦國還是不滿,不如不答應。並且打了一個譬喻對晉惠公說:「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意思說晉國不履行割給秦國五座城鎮,這是根本問題;這個根本問題不解決,而答應賣糧食給秦國,彷彿只有毛而沒有皮。既然沒有皮,毛能依附在什麼地方呢?光有毛而沒有皮,毛有什麼用呢?
 

    自此以後,人們譬喻在解決事情的時候,不解決事情的根本問題,其他枝節問題即使解決了也是枉費心機了,就說「毛皮之附」。


    但現在人們大都已將這一句成語借以說明一件事物附在另一件事物上邊,如果這一件事物不存在,那一件事物也就無法存在了。例如魚之與水,魚假使沒有水,便不能生存,這就可叫做「毛皮之附」。
 

    但這成語與「唇亡齒寒」不能混用,因「唇亡齒寒」乃表示互相依賴、利害相關之意。

 

看完文章後點點這裡做個測驗吧

 

 

回成語列表

 

 

回六年級資料列表

 

 

 

毛皮之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旭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