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化為枳

 

原文選自晏子春秋

 

原文

  晏子將使楚。楚王聞之,謂左右曰:「晏嬰,齊之習辭者也,今方來, ( 吾欲辱之,何以也? 設問) 」左右對曰:「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王曰:『何為者也?』對曰:『齊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盜。』

 

  晏子至,楚王賜晏子酒,酒酣,吏二縛一人詣王。王曰:「 ( 縛者曷為者也? 設問) 」對曰:「齊人也,坐盜。」

 

  王視晏子曰:「 ( 齊人固善盜乎? 設問)

 

  晏子避席對曰:「嬰聞之, (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 映襯) ( 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 設問) ( 今民生長於齊不盜,入楚則盜 映襯) ( 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 設問)

 

  王笑曰:「聖人非所與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注釋

1.枳:常綠灌木,枝上多刺,葉子長圓形,開白花,秋天果實成熟,肉少味酸,可做藥。

2.使:出使,到別的國家當使者。

3.習辭:擅長外交應對的語言。習:通曉、熟悉。辭:辭令,指應對的語言。

4.何以也:用什麼方法呢?何:什麼。以:用。

5.縛:捆綁。

6.何坐:犯了什麼罪。坐:犯……罪或錯誤。

7.坐盜:犯了竊盜的罪。盜:指竊盜、偷東西,當動詞用。

8.酒酣:開懷暢飲,喝酒盡興。

9.詣:晉見、拜見。

10.曷:什麼。

11.固:本來。

12.避席:古人席地而坐,為表示對他人的尊敬,離坐而起,稱為「避席」。

13.徒:只有、只是。

14.然:這樣、那樣。

15.聖人:指正人君子。

16.熙:通「嬉」,玩樂、玩笑。

17.寡人:古代國君自稱的謙詞。

18.病:辱。

 

語譯

 

晏子即將出使到楚國。楚王聽到這個消息,對身旁的大臣說:「晏嬰是齊國最擅長外交應對語言的人,將派到我們國家來,我想趁機羞辱他一頓,可以用什麼辦法呢?」有個大臣答:「當他來到以後,我們會捆綁一個人,從大王面前經過。您要問:『這個人是什麼人?』我們就回答:『是齊國人』。您再問:『他犯了什麼罪?』我們會回答:『犯了竊盜罪。』」

 

晏子到了楚國,楚王請他喝酒。兩人開懷暢飲,喝得正盡興的時候,兩名衛士綁著一個人來見楚王。楚王問:「這個被綁的人怎麼了?」衛士回答:「他是齊國人,犯了竊盜罪。」

 

楚王看了看晏子,問:「你們齊國人天生都喜歡偷東西嗎﹖」

 

晏子聽了,立刻離座而起,恭敬的回答:「我曾經聽過這樣的說法: ( 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南,生出來的果實就是橘子;如果生長在淮河以北,生出來的果實就是枳。橘和枳,只是葉子長得很像,果實的味道卻完全不同 映襯) ,這是什麼原因呢?是因為水土不同的緣故。現在被綁的這個人,生長在齊國時,不會偷東西;到了楚國,卻變成小偷,莫非是楚國的水土讓他變得喜歡偷東西?」

 

楚王聽完,領教到晏子口才的厲害,笑笑說:「正人君子是不可以和他開玩笑的,我原本想羞辱晏嬰,卻反而自取其辱了。」

 

 

看完文章後點點這裡做個測驗吧

 

 

看看其他課文

 

 

回六年級資料列表

 

 

1.這篇課文總共分成哪些部分?比較評估
(原文、注釋、語譯。)

 

2.這個故事發生的原因是什麼?提取訊息
晏子即將出使到楚國王想藉機羞辱他。)

 

3.為了達到目的,王採取了什麼辦法?提取訊息
(故意製造機會說齊國人喜歡偷東西。)

 

4.對於王的作為,晏子有何反應?提取訊息
(以橘化為枳做為比喻,說因為楚國的水土讓人喜歡竊盜。)

 

5.課文中提到晏子擅長外交應對,請從故事中找例子證明。推論訊息

(原本王要羞辱他,反而自取其辱。讓想刁難他的王知難而退,保全齊國顏面且不傷及兩國關係。)

 

6.故事中的晏子具備什麼樣的個性特質?推論訊息
(機智。)

 

7.課名「橘化為枳」若對應故事內容,請問「橘」、「枳」分別是指故事中的什麼角色?推論訊息

(橘:不會偷東西的齊國

 枳:會偷東西的楚國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旭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